师者如舟,千里不殆。从教近十五年的韦嘉燕老师迎来送往一届届学生,在教书育人和完成博士学位攻读忙碌而琐碎中,倍感充实。她常说:南宁学院校园是充满朝气和力的地方。如果说:教育是一场

温暖的修行,那也是用生命影响生命、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。
赋能成长炼师能,智慧育人启心智
“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,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”。
韦嘉燕老师重视理论知识逻辑性和实际操作应用,系统讲授了《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》、《经济法》、《建设法规》、《劳动关系管理》和《管理学》等课程;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知识运用到学生的课堂体验、实践作业和未来就业岗位中,为学生设计贯穿整门课程的、成体系的真实案例应用方案,形成以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引导,实践出成果”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课结合本土真实案例应用的教改思路。即:理论重点突出——本区域真实案例应用融合——学生成果汇报与点评——形成实操方法与解决方案。紧跟学校应用型定位,将真实发生在学校周边的邕宁区、西乡塘区等工程项目过程性材料如招投标、施工合同、结算报告等融入《建设法规》课程内容中,使学生能结合工程建设不同阶段深入理解建设法规的指引、约束和规范作用,建设工程合同范本解读、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(GB50500)》的查找规范操作方法等,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本地真实的工程项目展开实践调研,促进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渗透和互动,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个学习主体。
师者匠心博学善启,提灯引路润己泽人
韦嘉燕老师通过完成博士攻读提升专业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同时,也不断思考在学院工作岗位上如何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,积极调整和定位课程应用教学方案和成果转化路径,努力通过社会服务和科研反哺教学。她积极践行教师不断学习,不断进取,不断完善自我,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符合时代信息的活水,才能常教常新。教师只有不断顺应社会需求进行能力提升,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应教材、适应学生、适应课堂、适应就业市场、适应社会。她秉持参与社会实践,服务社会是紧跟时代步伐、获取时代信息非常有益的途径之一。她指导青年教师以高校工作为根基,通过服务社会扩展学校影响力。她与广西省内著名高校如广西大学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一起有幸被聘请为政府立法咨询员,以专家身份为学校所属区域立法发表专家意见,被政府聘请为行政法监督员,积极利用专业理论和科研通过权威社会治理平台进行成果转化。
她坚信学校安全、学生微笑是每个教师最大的幸福。她鼓励青年教师发挥社会服务精神。践行学校“应用型、开放式、新体验”的理念,她拥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,依托教学科研工作成果,有效开展创和谐校园服务。她用阳光积极的心态,去真心对待身边的同学和同事们。在南宁学院工作近十五年来,与许多同事、学生们都能和谐相处、互助互爱,因此,仍不乏同事、学生向她咨询自己和家人、朋友遇到不能自己解决的专业问题,如学生创业、投资、劳动中涉及合同有效性、投资合作方案和劳动关系处理向她咨询,她也乐于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服务社会的经验技能,给予热情解决,同事同学们能安心工作和学习,她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,真可谓“师者匠心博学善启,提灯引路润己泽人”。